16510773888

网站首页 >> 江苏考察 >> 苏州 >> 苏州科技城参访考察学习
苏州科技城

发布时间:2023-09-21

苏州科技城

61aa6e17.jpg

苏州科技城位于苏州西部,濒临太湖,东依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是苏州市"一核四城"发展定位中的生态科技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州高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作为全国首家由科技部、江苏省政府、苏州市政府共建的大型研发创新基地,苏州科技城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成为苏州市和苏州高新区科学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极,先后获批江苏省首批"十大创新型园区",国家火炬计划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基地,中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等。


2006年,作为科技部、江苏省政府、苏州市政府三方共建的重点项目、江苏省"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苏州"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十大工程"之一,苏州科技城载体建设基本完成,目前处于招商阶段。日前分赴北京、南京、上海进行的科技城推介后,一批科技资源纷涌科技城。而抢先一步入驻的机构却已经品出了"味道"。主要从事手机软件设计、外观设计、部件设计的苏州恒翔通信成立不到半年,即研制出3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并顺利进入市场。


以"科技、山水、人文"完美融合为规划特点的苏州科技城,地处苏州高新区西部,位于太湖与大阳山之间,东邻苏州绕城高速,西接230省道,包括研发创新区、科研中试区、产业示范区、为研发创新和产业转化提供专业服务的中央配套区、以及融合山水特色的生态休闲区。科技城的定位是"率先成为苏州高科技产业创新研发基地",将重点引进5种类型的研发机构,包括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规模较大的国内民营企业研发机构,专业的技术公司,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技术支持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专业权威认证机构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软件开发、汽车电子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


截止2014年,苏州科技城内已有包括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4研究所、信息产业部电子第5研究所等几十家知名科研机构、设计企业。2014年,苏州科技城的建设进入又一个高潮,微系统园、软件园、软件大厦、青山绿庭二期等已开工项目都已接近尾声;3号独立式研发楼、生活新空间、太湖大道二侧18万平方公里的绿化景观工程基本成形;科研中试楼、IT人才实训基地、青山度假山庄等项目也正进入紧张的招投标工作阶段,年内将陆续开工建设。


随着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空间不断向西部拓展,科技城将遵循"城区园林化、开发园区化、产业生态化、环境自然化"的建设理念,打造全国一流的具有苏州特色的综合性科技城、山水生态城和科技文化城。


从2011年6月中央编办发文批准后,"江苏中心"用3年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进化。目前正式员工已超过1300名,92%的新入职审查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2013年完成发明结案超过36000件,约占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完成发明结案量的10%,2014年该比例有望达到20%。"江苏中心"负责人郑慧芬主任告诉记者,"近年来,江苏的专利申请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而苏州又稳居江苏各市之首。"


郑慧芬介绍,随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2012年,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发明专利申请国,2015年将实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件,国家知识产权局不得不扩充审查人员队伍以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北京高昂的办公和生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审查事业的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体制改革的题中要义。


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浦荣皋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提及了共建审查中心的想法,并很快形成了一个方案。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和省长李学勇看到苏州市政府递交的报告后,联名给国家知识产权局写信,建议在江苏共建审查中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论证和筹划部署之后,国家知识产权局最终选择了苏州和广州两大城市建立"江苏中心"和"广东中心"。苏州高新区科技城把智慧谷作为江苏中心的落脚点,并迅速汇聚人力财力落实"江苏中心"的建设。2014年3月,"江苏中心"一期6万平方米办公区正式落成,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一个落成的分中心。


"江苏中心"落户不久,苏州高新区着力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在科技城智慧谷规划200亩土地,用于发展知识产权高端服务、知识产权成果孵化应用、高层次人才培养。2012年,集聚区获批全国首家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


科技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顾彩亚告诉记者,一向敢为人先的苏州科技城,在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发展的发令枪声中,有备而来,成功抢跑!


在苏州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的白色楼宇中,30多个公司的名字标贴在墙上,这些都是入驻集聚区的知识产权服务业上下游企业。"天弓是比较年轻的公司,但它却是目前科技城智慧谷内唯一的专利数据检索软件提供商,我们还研发了易于操作的语义检索方式来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公司董事长程军锋告诉记者。成立两年的"天弓科技"如今已经是专利数据体量达到9000万条、国内专利数据收录最全的公司。


像天弓这样牛气的公司,在聚集区并非绝无仅有:国家专利局批准的首家民营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三友;江苏省唯一的国家商标专利事务所江苏分公司;全国前10强、涉外专利全国前三的北京康信……由苏州高新区管委会、苏州市知识产权局和苏州大学共建的苏州大学苏州知识产权研究院也已于2013年7月进驻智慧谷,开展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维权法律咨询等服务工作。


具备强大知识产权资源优势的江苏中心吸引着众多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快速集聚,一条涵盖了专利代理、法律咨询、项目申报、运营交易、培训等内容的专业知识产权服务链已经基本形成。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旭东说,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首先考察当地知识产权的氛围、服务等,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由此显现。正如周旭东所言,不仅是知识产权服务产业,更有医疗器械、光伏、微系统、文化等4个省级科技产业园各显神通、齐头并进。


截至2013年末,科技城累计获批科技项目600多项,获批金额近7亿元,申报高企46家,认定软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52家,获得专利授权量近1100件,其中发明专利178件;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生态环境更是吸引了24名"千人计划"专家,31名江苏"双创"领军人才在内的创新创业人才聚集于此,成为推动科技城乃至高新区、苏州市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到2020年,苏州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预计将集聚全国百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50余家,知识产权服务业收入50多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60%。


2013年4月苏州高新区下属苏州科技城已与高邮经济开发区实现南北共建园区


根据省委、省政府南北挂钩、共同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在省发改委和省商务厅的帮助下,高邮经济开发区与苏州高新区取得了联系并就园区合作共建工作进行了多次洽谈和多轮互访考察,初步确定了苏州科技城与我区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并拟定了南北园区共建合作框架协议草案,计划构建"苏州高邮工业园"、高邮电池工业园,以我区电池工业园为载体,引导苏州的智能电网、储能电池及配套产品等项目落户,实现园区共建共享。


"没想到我们会成为扬州与苏南合作共建园区的先行者。"昨日,高邮开发区招商部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连线时表示。


围绕"科技、生态、人文"的规划定位,苏州科技城积极建设新城市、推动发展新产业、不断集聚新人才,全力打造集研发创新、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苏州西部城市副中心。开发建设以来,苏州科技城累计投入400多亿元资金,基本完成区域25平方公里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国际标准的中国十大最佳服务外包园区苏高新软件园、江苏省第一个专业园微系统园、江苏省第一个IT实训基地、国家级专业医疗器械园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江苏省第一家以服务外包为培养方向的高博软件技术学院、软件大厦等各类创新载体、科研中试楼、产业化用房及功能配套设施超过30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了1.5平方公里的智慧谷。商务配套、生活配套和休闲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同步推进,菁英公寓、生活新空间、清山酒店、致远国际商务大厦、101Park、伊顿国际学校、科技城实验中学、实验小学、高新区科技文化中心、市立苏州科技城医院等配套陆续建成或规划建设,诺贝尔湖核心景观区、科技主题公园、彩石湖生态公园等形成恬静优美的开放式休闲景观空间,一座绿色增长、适宜人居的科技新城初步建成。


作为部、省、市共建的大型科技创新基地,苏州科技城以相对超前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一直保持与国家政策导向和发展要求相吻合,科技创新与新产业集聚不断增强。2014,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中科院苏州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浙大苏州工研院、中国兵器集团214所、中国移动研发中心、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华东分所、中国传媒大学研究院等70余家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进驻发展,累计引进日本富士通、五十铃、美国丹纳赫、印度NIIT、清华易程、安硕软件、协鑫光伏、特谱风能、住友电工、鱼跃医疗、沃伦韦尔等近400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国内外知名设计开发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新能源新装备、医疗器械、软件信息"三大新兴产业、现代轨道交通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业等初具规模。截止2014年,这里集聚了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和专业人才2.5万多人,本科学历以上占80%,硕士研究生以上占30%左右;获批各级各类创新创业人才200多人次,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4人,获省"创新团队"6个。


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城市、吸引新人才。苏州科技城正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走创新、绿色、人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谱写"苏州新硅谷 美丽科技城"的新篇章。




返回列表页

Copyright © Nanji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 苏ICP备2023029053号-1    技术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